兩大移動客戶端軟件快的和嘀嘀,日前先後宣佈暫停其客戶端的現金獎勵計劃。這標志著今年年初開始為期五個多月的打車“補貼戰”告一段落。快的和嘀嘀接受媒體查詢時證實,此次取消的是客戶端的打車補貼,司機端補貼仍將繼續。消息傳出,有本地網友選擇“怒卸”軟件,而許多的哥則選擇了“睇睇先”(昨日《廣州日報》)。
  卸還是不卸,這是個問題。補貼沒有了,不過,五個月“大戰”下來,永遠改變的是人們打的的方式。對於許多人來說,過去風吹雨淋站路邊,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日子過去了。也有人習慣了下車用手機支付,而不是掏錢付現金。有人調侃說,嘀嘀快的之間的競爭,就好像兩人大打出手,眾人圍觀。然後兩人手拉著手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……無論怎樣,如同電商之間的競爭一樣,商家大規模的燒錢圈地活動,還是讓很多很多普通市民得到了實惠,在這一點上,還是要感謝商家。
  中國網民的特點,是習慣了各種免費午餐,從軟件到影視下載,免費變收費,那就等著客戶用後即棄好了,品牌忠誠度總不如實惠來得重要。所以,據說在農村裡,農民中更換手機號的頻率是很高的。運營商打價格戰,只要有新的套餐優惠推出,農民就會頻頻更換手機號。
  不過,以我自己的體會,手機打車之方便省事兒,可能讓城市裡更多消費者超越了對那幾塊錢補貼的考慮。因為,尤其在大城市,“的士”是賣方市場,繁忙時段打車不容易。而移動客戶端改變了人們的“排隊”方式,在路邊打車,你還面臨電召、移動端下單者的競爭,不是所有客戶都站在同樣的起跑線上。在英國時我就發現,凡是坐計程車都需要事先預約。一來國外私家車多計程車少,二來凡事預約是習慣。我看起碼,預約的辦法讓的士減少空載運行,對改善城市空氣質量有好處。
  據說自打車軟件推出後,上海的拒載率驟增,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根本就打不到車。這跟推出網上訂火車票之後,不會上網的農民工訂不到票一樣,屬於數字鴻溝之下,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一個例證。說來說去,移動客戶端最終方便的是會熟練使用智能手機的城市人。不過我也看到商家的一個說法,補貼活動過程中年長使用者的人數不斷增加,從而推動了更多老年人加入移動互聯網行列,如此看來年齡已經不是自外於移動互聯網經濟的因素。
  補貼不再有,讓人有點惋惜。不過,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操作,不會總有免費午餐,打車軟件補貼大戰,數十億投入好像幫國人交了一次學費,學習客戶端操作,學習無線支付,無論從哪個方面看,一個指尖上的中國將指日可待。 □果凍  (原標題:[街談]打車“補貼大戰”催生指尖上的中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gcfngaj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